光電心電圖機能將心臟活動時心肌激動產生的生物電信號(心電信號)自動記錄下來,為臨床診斷和科研常用的醫療電子儀器。心臟在搏動之前,心肌首先發生興奮,在興奮過程中產生微弱電流,該電流經人體組織向各部分傳導。由于身體各部分的組織不同,各部分與心臟間的距離不同,因此在人體體表各部位,表現出不同的電位變化,這種人體心臟內電活動所產生的表面電位與時間的關系稱為心電圖。心電圖機則是記錄這些生理電信號的儀器。
光電心電圖機在操作前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,直接關系到心電圖記錄的準確性和患者安全。以下是詳細的操作前準備步驟及注意事項:
一、設備檢查與校準
1、外觀與連接檢查
檢查心電圖機外殼是否完好,無破損或裂縫,避免因設備損壞導致漏電或信號干擾。
確認電源線、導聯線、電極片等連接線纜無破損、老化或接觸不良,確保信號傳輸穩定。
檢查顯示屏、按鍵、指示燈等部件功能正常,避免因操作失靈影響記錄過程。
2、電源與電池狀態
若使用交流電源,確保電源電壓穩定(通常為220V±10%),并接地良好,防止電擊風險。
若使用電池供電,檢查電池電量是否充足(建議電量≥50%),避免因電量不足導致記錄中斷。
對于便攜式設備,提前充電或更換備用電池,確保長時間使用需求。
3、設備校準
開啟心電圖機,進行自檢程序(如內置校準信號測試),確認設備能正常生成標準波形(如1mV方波)。
檢查時間與日期設置是否準確,確保記錄的心電圖數據帶有正確的時間戳,便于后續分析。
若設備支持濾波功能(如抗肌電濾波、工頻濾波),根據環境干擾情況選擇合適的濾波模式。
二、患者準備
1、患者信息核對
確認患者身份(姓名、年齡、性別、病歷號等),避免記錄錯誤或混淆。
詢問患者是否有過敏史(如電極片過敏)、皮膚疾病或植入式醫療設備(如起搏器),以便調整操作方式。
2、體位與環境準備
指導患者取平臥位,全身放松,保持安靜,避免說話或移動身體,減少肌電干擾。
若患者無法平臥,可取半臥位或坐位,但需確保胸部與電極接觸良好。
調節室溫至22-26℃,避免患者因寒冷導致肌肉顫抖,影響波形質量。
3、皮膚清潔與處理
用酒精棉球清潔患者胸部電極放置部位的皮膚(如四肢腕踝關節內側、胸導聯位置),去除油脂、污垢或汗液,降低皮膚阻抗。
若患者皮膚干燥或毛發濃密,可提前剃除電極部位的毛發,或使用導電膏增強信號傳導。
避免在皮膚破損、炎癥或疤痕處放置電極,防止感染或信號失真。
三、電極與導聯系統準備
1、電極片選擇與粘貼
根據患者體型和皮膚情況選擇合適的電極片(如成人型、兒童型或敏感肌膚型)。
撕開電極片背襯,將導電凝膠面緊貼皮膚,避免氣泡或褶皺,確保接觸良好。
常規12導聯心電圖的電極放置位置如下:
肢體導聯:紅(右臂)、黃(左臂)、綠(左腿)、黑(右腿)。
胸導聯:V1(胸骨右緣第4肋間)、V2(胸骨左緣第4肋間)、V3(V2與V4連線中點)、V4(左鎖骨中線第5肋間)、V5(左腋前線與V4同一水平)、V6(左腋中線與V4同一水平)。
2、導聯線連接
將電極片的插頭與心電圖機的導聯線接口對應連接,確保顏色或標識匹配(如紅-紅、黃-黃)。
避免導聯線纏繞或過度拉伸,防止信號干擾或接觸不良。
對于無線導聯系統,需確認設備配對成功且信號強度穩定。
3、特殊情況處理
若患者有起搏器,需在心電圖報告中標注起搏器位置,并選擇抗起搏器干擾模式(如濾波功能)。
若患者肢體殘缺或無法配合,可調整導聯位置(如將肢體導聯移至肩部或臀部),但需在報告中說明。
四、環境與操作人員準備
1、環境優化
關閉附近可能產生電磁干擾的設備(如手機、微波爐、熒光燈等),避免信號失真。
保持室內安靜,減少人員走動,防止振動干擾。
若使用移動式心電圖機,需確保地面平整,避免設備傾斜導致記錄異常。
2、操作人員準備
操作人員需熟悉心電圖機操作流程和應急處理措施(如設備故障、患者不適等)。
穿戴干凈的工作服,佩戴手套(若需接觸患者皮膚),避免交叉感染。
操作前洗手并消毒,保持手部干燥,防止靜電或汗液影響設備性能。
五、預記錄測試
1、模擬信號測試
在患者未連接前,啟動心電圖機并選擇“模擬信號”模式,觀察設備是否能正常生成標準波形(如1mV方波)。
檢查波形是否清晰、無干擾,確認設備處于最佳工作狀態。
2、患者連接后測試
連接患者后,先記錄短時間(如5-10秒)的心電圖,觀察波形是否穩定、基線是否平穩。
若波形異常(如基線漂移、肌電干擾、偽差等),需重新調整電極位置或檢查導聯連接。
